|
中国能建(601868)经营总结 | 截止日期 | 2024-12-31 | 信息来源 | 2024年年度报告 | 经营情况 |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4年,公司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国务院国资委工作要求,紧紧围绕践行公司《若干意见》、“1466”和“四新”能建战略,全面提升价值创造,加快推动创新驱动、绿色低碳、数字智能、共享融合“四大转型”,全力聚焦“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控风险”,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公司总体呈现出核心功能持续增强、经营质效全面提升、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活力动力更加强劲、凝聚力显著增强、“四新”能建品牌形象大幅跃升的良好态势。2024年,公司完成新签合同额人民币14,088.76亿元,同比增长9.75%;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4,367.13亿元,同比增长7.56%;实现利润总额人民币151.28亿元,同比增长7.97%;实现归母净利润人民币83.96亿元,同比增长5.13%。 (一)抓经营提质效,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取得新进展。 一是高端营销成果丰硕。坚持高端一体化营销,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亲自出席新型储能产业创新联盟年度大会、“三新”联盟大会、新能源国际投资联盟大会等高端对接活动126场,深层次参与全球可持续交通高峰论坛、中非论坛、“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议等大型活动30余场,与青海省、海南省、拉萨市等地方政府及中信集团、华为等行业头部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1份,高访牵引带动作用成效显著。全年实现新签合同额突破人民币1.41万亿元,近四年新签合同额年均增长率达25%,在国内形成1个千亿级核心市场,5个500亿级核心市场,其中现汇业务合同额占比超过70%,市场经营量质齐升。 二是国际化经营成效突出。坚持国际优先协同发展战略,深度参与共建“一带一路”,2024年公司境外新签合同额同比增长14.5%,增速领先中国“走出去”企业平均水平。升级升维海外市场布局方案,沙特、菲律宾新签合同额均超人民币200亿元,澳大利亚、印尼等10个国别新签合同额均超人民币100亿元。海外投资额、投资营收、投资利润同比大幅增长,装机规模突破3GW,投资建设的巴基斯坦SK水电站、乌兹别克斯坦1GW光伏等项目顺利投运,在乌兹别克斯坦建立我国首个海外能源规划研究机构,国际化经营质量大幅跃升。 三是经营质效持续改善。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公司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占比达38.8%,以公司为核心资产的中国能建集团在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考核中位列建筑央企首位,公司在全球品牌价值500强排名跃升至192位。扎实开展经营现金流提升、成本领先、重大债务风险管控、亏损系统治理、财务数智攻坚“五大专项行动”,经营创现能力不断增强,营业收现率同比提高8.04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同比增加人民币4.35万元/人。 (二)抓改革谋创新,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取得新进展。 一是强化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大力实施“科技强企、创新发展”战略,积极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瞄准一批重大原创性、引领性、颠覆性技术,加大科研投入和科技攻关力度,抢占发展制高点。组织600MW级压缩空气储能、人工智能等22项选题完成“揭榜挂帅”科技立项,持续加强公司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布局。形成多维度多场景“30•60”碳达峰碳中和系统解决方案和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解决方案,率先发布世界首台(套)660MW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解决方案,突破新疆大石峡破世界最高精品面板堆石坝高效建造技术,研制亚洲最大、国际领先的年600吨级碳直接空气捕集(DAC)装置以及国内领先的蓄能空调、二氧化碳相变膨胀爆破等系列装备产品。公司牵头的“300兆瓦压缩空气蓄能系统压缩机和膨胀机”入选能源行业十大科技创新成果,“基于硬岩人工硐室的300MW级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沙戈荒基地大型光伏中压直流发电系统”等4项装备入选国家第四批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高空风能发电、汽轮发电机基座弹簧隔振器等实现“卡脖子”技术重大突破。2024年,公司获得专利授权1,841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673项,同比增长57%;获得省部级\行业级科技奖励269项。 二是发展新质生产力跑出新速度。围绕“30•60”系统解决方案,系统开展综合储能、一体化氢能、新材料和生态环保等产业顶层设计。大力推动大容量储能示范项目建设,世界首套300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示范项目湖北应城示范工程于2025年1月实现全容量全商业并网发电,创造了单机功率、储能规模、转换效率等多项世界纪录,入选国家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和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积极探索大容量重力储能和人工硐室压缩空气储能技术路径,河北张家口300兆瓦时重力储能项目和甘肃酒泉300兆瓦人工硐室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示范项目已纳入国家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福建厦门5GWh电芯生产线开工建设,生产自研的高能量密度、低成本、长循环寿命314Ah、420Ah储能专用电芯产品。着力构建氢能一体化发展格局,加大“绿电+绿氢+绿氨+绿醇”项目的投资开发,全力贯通氢能“制储运用”全链条,公司投建的吉林松原绿色氢氨醇一体化项目入选国家发改委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目前正处于全力建设之中,项目建成后年产氢3.24万吨,全部用于合成氨及合成甲醇,合成氨装置年产16.6万吨,二氧化碳合成甲醇装置年产1.66万吨。大力培育能源新材料和基建新材料业务,辽宁朝阳膨润土、河南南阳钙钛矿、山西大同煤矸石等绿色新材料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全力打造“工业固废—建筑新材料—新型部品部件—绿色建筑产品”示范样板。 三是全面深化改革迈出新步伐。高质量推进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超前完成80%以上的目标任务。重塑项目管理体系等多个改革典型案例在权威媒体刊发,得到各界高度认同。深入开展“双百”“科改”改革专项工程,所属企业安徽电建二公司蝉联“双百”考核标杆企业,所属企业易普力公司入选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全面推进对标世界一流企业价值创造行动、专业领军企业示范行动。市场化激励约束系统提质,科技创新人才全面激励和保障机制落实落地,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劳动用工适应性改革全面推进。 (三)抓转型促升级,增强高质量发展动能取得新进展。 一是绿色转型持续深化。持续巩固能源电力领域自身优势,大力抢抓风光储氢等新能源市场机遇。2024年,公司新能源及综合智慧能源业务实现新签合同额人民币5,597.39亿元,占公司新签合同总额39.73%,近3年复合增长率达42.27%;新获取风光新能源开发指标2,020.9万千瓦,累计获取开发指标7,043.5万千瓦。截至2024年末,新能源控股并网项目装机容量1,519.55万千瓦,同比增长59.7%。成功签约广东汕尾红海湾四海上风电示范项目、辽宁省抚顺市分布式光伏项目、沙特哈登光伏电站、菲律宾圣金庭400MW风电项目等一批新能源重大项目。加快推进辽宁太子河、山西垣曲抽水蓄能、摩洛哥艾勒瓦达2×450MW、乌兹塔什干光储等重点项目建设,新能源及综合智慧能源业务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1,397.62亿元,同比增长13.92%,占公司总营业收入的32.00%。 二是数智赋能系统深入。聚焦“AI+能源电力”“AI+产业融合”系统发力,积极发挥公司“数能融合”和“算电协同”优势,深度参与全国“东数西算”八大节点区域算力枢纽中心建设。在甘肃庆阳、宁夏中卫、安徽芜湖、广东韶关、山西大同、北京经开区等多个枢纽节点投资或布局了数据中心项目,其中甘肃庆阳“东数西算”源网荷储一体化智慧零碳大数据中心园区示范项目总投资约41亿元(含算力投资、不含配套新能源投资),总IT功率6万kW,截至2024年底一期项目已建成1700面8~12kW高密机柜并出租。大力推动建立国家级交能融合大数据平台,建成公司业财一体化等“四大数字化平台”。扎实开展数据治理和数据价值挖掘,发布《公司人工智能三年行动方案》,完成155个人工智能场景技术开发应用布局,推动所属企业加快拓展数字产业化新战场,全面培育数字化新质生产力,全力构建全方位的数字化新型生产力体系。 三是融合发展加速领跑。深入推进能源网、交通网、数字网、水网、生态网、产业网、健康网、文化网“八网”融合,持续深化技术、模式和产品创新,形成能建独特的融合优势和差异化竞争力。公司投建的全国首个高速公路全路域光储充一体化交能融合示范项目山东枣菏高速公路工程实现并网发电,并成功入选国家能源局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典型案例;与宁德时代合作大力推动氢燃料电池车与电动重卡规模化应用;积极打造“电化运河”“沈大氢能高速走廊”等一批“交能融合”项目。成功签订沪渝高速公路武汉至宜昌段改扩建工程、肇庆至高明高速公路端州连接线工程、无锡地铁6号线项目、深圳轨道交通32号线项目等一批城市“八网”融合示范项目,持续探索与打造形成具有能建特色的融合发展新模式、新标杆。 (四)抓管理提效能,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取得新进展。 一是基础管理更加巩固。深入开展基础“334”工程深化提升行动,中央企业管理提升专项考核排名跃升30名。加强对经营计划执行的定期分析和穿透管理,系统优化经营业绩考核指标和评价机制,对所属企业分类实施“一业一策”“一企一策”差异化考核,考核精准性、实效性不断提升。强化项目及供应链管理,扎实开展项目管理价值创造提升专项行动,建成生产运营调度指挥中心,提级监管国家级战略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等国内外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履约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二是市值管理系统推进。积极响应上海证券交易所开展的沪市公司“提质增效重回报”专项行动的倡议,制定并发布《公司2024-2025年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方案》,从6大类20项具体举措,进一步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制定并实施2024年度中期分红方案,增强分红可预期性和投资者获得感。推进控股股东开展2次增持计划,不断提振市场信心。持续强化信息披露管理和投资者交流,主动回应市场关切,公司连续3年获得上海证券交易所A级评价。 三是财务管理创效明显。集团级财务数智平台全面建成,司库监控系统上线运行。科学构建十大类监测模型,穿透做好动态监测,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同比增长16.25%。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拓展融资空间,发行科技创新、绿色等创新品种债券超人民币200亿元,综合融资利率压降39个基点。建立存量运营资产信息库,创新推动资产盘活,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实现盘活收益显著增长。 全年投入支持所属企业创新产业发展、深化改革等资金共计人民币117.3亿元。 四是风险管控不断升级。坚持上下联动、系统施策,重拳整治债务、工程履约、国际化经营、投资、海外合规等重点风险隐患,着力扎牢制度防控网,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抓实“零事故月”管理举措,强化事故追责问责,全年未发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和质量环境事件,安全质量环保形势总体稳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