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佳都科技(600728)经营总结 | 截止日期 | 2024-12-31 | 信息来源 | 2024年年度报告 | 经营情况 |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佳都科技是中国专业的人工智能技术产品与服务企业。公司以“城市慧变得更好”为使命,提供从基础理论、核心算法到城市场景应用的全栈人工智能技术产品与解决方案,专注城市群立体交通行业,赋能全球城市现代化建设与治理。2024年是佳都“3X3”九年发展战略“全面夯实期”的收官之年,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79.49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上涨27.6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0.24亿元,同比由亏转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75.99亿元。 报告期内,公司在新签订单、技术产品研发、生态建设等方面均取得重大进展:公司依托丰富的城市群立体交通各场景产品矩阵以及贴合客户需求的行业解决方案,成功获得了重庆、深圳、东莞、长沙、武汉、济南、香港、宁波、北京、天津、合肥、南昌等多个城市的地铁业务订单,业务版图进一步扩大;公司不断深化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佳都知行交通大模型不断沉淀行业知识,通过实践应用优化模型,以技术与知识双轮驱动,持续提升大模型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语音识别、强化学习、逻辑推理能力;公司加速推动大模型、数字孪生、智能运维与节能等创新成果的场景化落地;与此同时,公司与华为、西门子、中国移动等产业伙伴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深化产业生态方面合作。 (一)行业市场回顾与展望 报告期内,大模型和生成式AI为数智浪潮推波助澜,赋能智慧交通等多元化场景蓄势待发。 而国产开源大模型DeepSeek的横空出世,标志着我国人工智能产业正式进入自主创新深化期。在政策支持、技术突破与规模化应用的共振下,AI大模型、多模态感知、智能网联等技术加速落地,ICT产品及服务亦加速向智能化变革、全方位全链条赋能数字经济发展,构建起协同高效的交通生态体系,并且推动该市场的整体扩张并强化“数字中国”建设,为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1、国产AI大模型驱动新一轮产业革命,车路协同开启智慧出行新时代当前,中国AI大模型行业正呈现高速发展态势,技术创新、政策支持与产业协同形成共振,推动人工智能进入普惠化、高效化的新阶段。以DeepSeek为代表的中国企业通过算法架构创新、混合精度训练等技术突破,大幅降低大模型训练成本,构建开源生态并覆盖金融、制造、交通等20余个行业。 在政策层面,从2017年“人工智能”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到“新基建2.0”规划明确算力网络建设目标,再到“人工智能+”行动推进多模态大模型与工业、医疗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国家持续通过产业投资基金、数据开放共享和行业标准建设为AI发展提供支撑。2024年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增至28个,重点行业智能化改造投资增长42%,千亿级参数模型端侧部署与行业专用模型爆发式增长趋势显著。 在此背景下,AI大模型的技术突破正深度赋能智能交通领域。当前,我国车路云一体化产业处于规模化发展关键期,逐步从“单车智能”向“全局智能”演进。2024年7月,五部委联合公布20个“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推动北京、上海、广州等重点城市加速建设。聚焦到发展成果来看,如今自动驾驶领域已形成L2级市场渗透率提升、L3级准商业化推进、L4级示范扩大的发展格局;C-V2X通信技术已经实现0.46米定位精度和0.17米/秒速度精度的突破;交通大模型迭代至支持城市信号优化、轨交智能运维等深度场景,为车路云协同提供坚实基础。 随着“十四五”规划持续推动基建投资,我国车路云一体化正从试点迈向规模化应用。在“一带一路”汽车出口增长背景下,中国智能网联技术有望加速输出海外,推动“车路云”标准国际化。而在此过程中,以AI大模型为核心的技术革命正不断加速智能交通产业化进程,开启智慧出行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新时代。 2、AI驱动算力行业高速增长,为数字经济提供核心底座支撑 近年来,算力产业正经历“规模扩张-结构升级-生态融合”的多重跃迁。在政策引导、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共振下,行业将延续高景气态势,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底座支撑。 从政策层面看,我国持续强化顶层设计,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24年联合印发的《深入推进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2024年工作安排》明确提出IPv6网络性能提升目标,同时《关于深入实施“东数西算”工程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的实施意见》着力构建多层次算力网络体系。此外,地方政府同步跟进,北京、上海、深圳等20余城市加速“万兆城市”建设,上海已于2024年建成400GE超融合数据中心样板案例,预计OTN运力总规模突破1600Tbps。 在AI浪潮下,我国企业纷纷加大算力资本开支,技术演进方面呈现多维突破,400/800G光传输、全光交叉(OXC)、SRv6等前沿技术规模化商用,推动骨干网传输效率提升50%以上。 AI服务器单机柜功率突破20kW,带动液冷技术渗透率快速提升。国际数据公司(IDC)与浪潮信息联合发布《2025年中国人工智能计算力发展评估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智能算力规模达725.3百亿亿次/秒(EFLOPS),同比增长74.1%,增幅是同期通用算力增幅(20.6%)的3倍以上;同时,我国智能算力规模市场规模为190亿美元,同比增长86.9%。 总体而言,当前中国算力发展呈现规模扩张与结构优化并进态势,算力规模持续扩张,智能算力占比显著提升,成为增长核心驱动力;生成式AI推动全球算力基础设施升级,驱动技术创新与架构优化;开源生态与多模态大模型推动应用场景向边缘端拓展,赋能行业智能化升级,正在逐步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3、轨道交通智能化提速渗透,大模型重构运维体系 2024年,我国轨道交通行业在政策支持、技术升级和市场需求的多重驱动下,呈现出稳健发展的态势。截至2024年底,全国共有54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325条,总运营里程达到10945.6公里,较2023年新增运营里程748公里,客运量超322.4亿人次,同比增长9.5%。 为加强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我国各地发布多项行业政策,各省市积极推动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以广州为例,2024年11月18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网站发布《广州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23—2035年)》,提出到2035年,广州高水平建成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全面形成“12312”出行交通圈和“123”快货物流圈,实现中心城区至南沙新区、东部中心、外围综合新城30分钟互达,市域至大湾区城市60分钟互达的快速交通服务目标。随着我国AI大模型赋能行业加速,轨道交通智能化建设迈入“数据驱动”新阶段。《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明确要求2025年全自动运行线路占比超30%,驱动AI技术在设备监测、调度指挥、乘客服务等环节的渗透率持续攀升。DeepSeek模型的开源特性加速了行业应用的产业化验证,其支持的RAG(检索增强生成)架构使运维知识库的更新效率大幅提升。 随着行业市场空间的提升与技术产业的不断融合,我国轨道交通行业有望迎来深度变革。依托5G、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革新,轨道交通行业有望实现无人驾驶、智能调度及实时安全监控等创新场景;绿色低碳转型进程同步加速,新能源车辆、节能材料与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应用比例持续提升。此外,随着“轨道+商业”“轨道+物业”等增值服务加速落地,产业链延伸与多元化服务模式创新将进一步驱动行业从单一功能向综合服务生态升级。 4、云计算迎来增量市场机会,算力规模扩大催生存储、网安新需求 近年来,我国数字中国战略稳步实施,云计算正日益成为推动数字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根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云计算白皮书(2024年)》预测,2027年全球云计算市场将突破万亿美元,而我国云计算市场将突破人民币2.1万亿元。而根据IDC的预测,我国ICT(信息与通信技术)基础设施市场规模整体呈增长趋势且增速高于全球市场,预计中国ICT基础设施市场规模到2028年将达到882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1.4%。 随着生成式AI的快速崛起,大量AI服务器需规模化部署,传统数据中心的物理基础设施带来严峻挑战,AIDC(智算中心)成为主流发展趋势。智算中心建设有别于传统数据中心,是由政府主导下的政企合作共建模式,其需要专门的AI算力硬件,运维方面更侧重于确保AI计算任务的高效执行。根据灼识咨询《中国算力中心行业白皮书》预测,2028年我国第三方算力中心定制批发业务IT容量需求将达到22,087MW,当前我国智算中心正处于高速增长期,我国各大运营商亦积极投入全国一体化算力中心网络建设,为政府、金融、互联网、制造业等下游行业客户提供以零售为主的算力中心资源支持。 伴随算力需求的激增,存储系统亦需要更高的性能支持高效的数据处理与模型训练。在此背景下,近年来企业对数据存储的需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与浪潮信息联合发布《2025年中国人工智能计算力发展评估报告》,2024年全球企业在人工智能存储领域的支出达到67亿美元,2025年将增至76亿美元,2028年有望达到102亿美元,2023-2028年五年年复合增长率为12.2%。与此同时,随着人工智能在政务、交通、通信等众多领域展露出巨大的应用潜力,网络安全市场亦得以激活。艾媒咨询数据显示,预计2027年中国网络安全市场规模有望增至884.4亿元。随着新技术新场景的出现,网络安全行业也迎来了新的商机。 (二)报告期内重点工作回顾 1、快速迭代大模型技术,加快在交通领域落地应用 报告期内,公司基于FP8混合精度预训练等技术,实现知行大模型训练效率较2024年初提升超150%,并在国产千卡GPU集群上完成了大模型优化训练方法的验证,知行交通大模型迭代到2.0版本。同时,公司构建了全栈式AI产品体系,迭代自然语言大模型PCITransGPT、视觉大模型TranCore-V、多模态大模型TranCore-M、时空决策大模型TranCore-TS等大模型技术,落地运维智能体、信控优化智能体等场景化解决方案。公司在大模型技术落地应用方面成效显著,在智能轨道交通领域,大模型技术深度赋能智慧客服、设备智能运维等核心场景;在城市交通领域,大模型技术推动车驾管电子书、交通路口雷视融合、信号控制优化等智能化升级。 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2.43亿元,占行业智能化产品及运营服务和行业智能解决方案业务收入的8.81%;公司申请专利89项,获得专利授权41项,取得软件著作权58项,不断夯实人工智能知识产权壁垒。 2、提升项目自研产品覆盖率,增厚公司业务经营利润 报告期内,公司聚焦项目产品关键环节,加强项目核心产品自主研发,增厚业务经营利润。 在智能轨道交通方面,自研产品覆盖率持续提升,涵盖华佳MOS平台、节能控制柜、PSCADA电力柜等关键产品,全面覆盖轨道交通的多个核心场景,为客户提供高效、智能的轨道交通解决方案。在智能城市交通方面,公司构建了覆盖用户业务闭环的4大产品线,包括智能信控、IDPS交通大脑、大模型+智能硬件、综合应用及车路云产品。通过这些产品线的协同运作,公司为城市交通管理提供从基础设施到智能决策的全方位支持,助力城市交通的智能化升级,提升城市交通运行效率与管理水平。 3、加强区域经营平台建设,推动各业务协同发展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巩固战区优势、夯实根据地基础,巩固市场领先地位。在智能轨道交通领域,公司凭借领先的智能城轨全场景解决方案,持续为广州、长沙、成都、深圳、东莞等城市的地铁新线建设和旧线改造项目赋能,助力各地轨道交通系统迈向智能化、高效化发展。报告期内,公司成功中标多个重大轨道交通项目,包括东莞1号线一期工程(望洪站-黄江中心站段)综合监控系统设备采购和专用通信设备采购项目、重庆15号线工程弱电系统工程项目等。公司在2024年实现新签订单逆势增长,创近四年新高。在智能城市交通方面,公司自主研发的IDPS交通大脑凭借其卓越的技术实力与创新优势,为上海、成都、佛山等10多个城市的智能交通建设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支撑。凭借在智能交通领域的深厚积累与良好口碑,公司报告期内成功中标多个重点项目,包括广州市花都区城市管理数字化与数据要素应用建设项目—花都区交通联动系统、花都区新型工业化数字服务平台项目等。 4、进一步完善产业生态布局,发挥链主地位带动产业集群做大做强 报告期内,在轨道交通方面,公司战略投资了轨道交通信号领域的领军企业交控科技,进一步完善了公司的产业生态布局。在此基础上,公司、交控科技携手东莞轨道资源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共同组建了合资子公司——佳控智能。通过聚合各方的资源优势,合资公司致力于打造集“空、地、隧”于一体的立体交通系统,为未来交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在城市交通方面,公司战略并购云创慧途,进一步巩固了行业布局。云创慧途作为一家专注于交通信号控制、路侧设备研发以及统一信控平台建设的创新型企业,凭借其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市场经验,为公司带来了显著的战略价值。 5、稳步做强企业数字化升级,推动与交通主赛道业务深化融合 在ICT产品领域,公司构建了“大产品线与中小产品线协同并进”的业务策略和盈利模式,形成了层次分明、多元互补的产品矩阵。凭借卓越的市场表现和行业影响力,公司新华三CT产品线以及宇视产品线稳居厂商分销第一梯队。此外,公司通过深度整合交通主赛道行业市场资源,进一步深化与新华三的合作关系。在ICT服务领域,公司作为一家拥有(原厂商及自有)产品技术解决方案能力的服务商,凭借专业的技术实力和优质的服务水平,在惠普和新华三等厂商的授权服务上位列第一梯队。同时,公司逐步实现服务业务与交通主赛道深度融合,为交通行业客户量身打造高品质、定制化的企业数字化升级服务解决方案。 6、推行项目全生命周期经营管理,践行高质量项目实施交付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深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经营管理体系的建设,全面覆盖项目从营销拓展、交付执行到资金回款的各个环节,实现对项目经营质量的全流程管控。公司秉持精益求精的理念,持续迭代优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制度,为项目高质量推进提供坚实保障。在项目交付方面,公司始终坚持高质量交付标准,全年项目交付工作按计划顺利推进,按时保质完成各项任务。在轨道交通方面,公司成功交付了广州地铁11号线、佛山地铁3号线、深圳地铁13号线、北京地铁3号线等重点项目,在城市交通方面,公司成功交付了信宜市“一网统管”及大数据指挥中心(一期)、茂名市智慧交通(一期)、番禺区城市道路秩序综合治理平台建设等重点项目,凭借卓越的交付质量和专业服务,赢得了客户的高度赞誉和广泛好评。 此外,公司对营销管理和交付管理的主业务流程以及配套的分权手册进行了系统性梳理与优化,深度整合资源,打破部门壁垒,推动形成了以项目为中心的安全高效协同流程体系和运作机制。通过这一系列举措,确保项目从营销拓展到交付执行的全流程无缝衔接,提升了整体运营效率和协同效能,为业务的稳健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支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