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高科技(301510):二十余年专注于运动控制 AI智能化时代迎来新发展机遇

时间:2025年03月31日 中财网
从香港科技大学出发,二十余年专注于运动控制技术。公司成立于1999 年,由香港科技大学的李泽湘、高秉强、吴宏三位机器人、微电子和运动控制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和专家所创办,二十余年来专注于运动控制及智能制造,形成了运动控制、伺服驱动、多维感知、工业现场网络、工业软件等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面向应用领域形成细分行业专用控制系统及其整体解决方案。


  公司面向半导体/泛半导体装备、高端数控装备等领域推出系列化的高速、高精度运动控制器,基于公司自主研发的全互联对等环网 gLink-II 的优异性能,将驱动与控制融为一体。通过连续轨迹优化和高阶控制算法融合,公司研发的 CNC 控制系统(软件平台+控制器+驱动器)进入高端数控机床领域,逐步实现五轴车铣复合和精密铣削、磨削控制系统的量产。


  运控核心部件是公司主要收入构成。公司业务包括运动控制核心部件、运动控制系统级解决方案、运动控制整机、人才培养与输出,2022-2023 年,核心部件收入占比为66%和62%,24 年上半年,收入占比为78%。运控核心部件包括:运动控制器、伺服驱动器、特种电机与编码器、智能传感器和数据采集器;运控系统包括:数控系统平台、机器人系统平台和智能控制系统平台;运控整机包括高端定制装备、精密力位装备和高校教学科研装备。


  控制系统的核心:速度和精度的极致平衡。运动控制起源于早期的伺服控制,伺服系统的发展经历了由液压到电气的过程。运动控制就是对机械运动部件的位置、速度等进行实时的控制管理,使其按照预期的运动轨迹和规定的运动参数进行运动。运控系统需要具备高可靠和实时性:高可靠性是指产品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以很高的概率完成指定功能的能力;实时性主要体现在系统对数据进行快速而准确的处理并及时作出响应,这对设备间实时通信同步精度以及系统中的任务执行效率提出了新的要求。展望未来发展趋势,运控系统需要在控制精度和速度上不断提升:数控机床、精密电子制造设备等下游行业将不断推动运动控制技术向高速高精方向发展,而计算机技术、新型传感器、新的电机驱动技术等将为运动控制技术向高速高精方向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公司拥有完整的运动控制领域核心技术。运动控制领域:高速高精轨迹控制算法、高精度机械补偿算法、高性能速度规划算法、激光控制技术、高速指令传输技术;伺服驱动领域:伺服高响应电流控制技术、伺服高速高精度速度及位置控制技术、伺服编码器及传感技术、智能伺服技术;多维感知:相机有限元模型、3D 相机标定方法、机器人精度标定系统;工业现场:网络显示控制技术、gLink-I 现场总线技术、gLink-II 现场网络。


  机器人是公司部件与系统应用落地的重要方向。公司在机器人领域长期存在十余年,历经机器人多种应用领域、构型演变。也协助多个客户完成了特定机器人产品的系统构建与商业落地;目前公司相关部件与系统产品在机器人领域拥有一定营收,主要来自工业、物流机器人客户。公司的运控、伺服、编码器等部件与系统相关技术、产品沉淀大致能覆盖目前各类机器人产品内部“小脑(运控)”,以及小脑之下的执行单元。


  盈利预测和投资建议。我们认为公司深耕自动控制,是我国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领域领先的供应商,拥有国内顶尖技术团队,积淀深厚,在AI 驱动机器人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公司有望立足传统行业,逐步挖掘新的发展机遇。


  我们假设公司业务拓展顺利,产品力不断提升拉动公司市场份额的提升,和机器人相关客户合作顺利,给予核心部件和控制系统25-26 年快速增长的假设,预计24-26 年其收入增速分别为12%/34%/26%和6%/37%/25%;运控整机延续23 年快速增长的态势,预计24-26 年其收入增速分别为50%/55%/45%。我们预计公司各业务毛利率保持稳定。


  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6 年营业收入分别为4.46/6.01/7.77 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62/1.30/1.75 亿元,对应EPS分别为0.15/0.32/0.44 元。结合目前行业阶段和公司增速及壁垒,给予公司2025 年动态 PE115-135 倍,6 个月合理价值区间为37.28-43.77 元,首次覆盖给予“优于大市”评级。


  风险提示。公司业务推进不及预期,行业政策风险。
□.李.泽.湘./.高.秉.强./.吴.宏    .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中财网版权所有(C) HTTP://WWW.CFi.CN